CUTANA™ ChIC / CUT&RUN Kit 快速入门
Kit v4 - Manual v4.0
扫描查看完整手册
第一天
第一部分:CUT&RUN缓冲液的制备(约30分钟)
1. 按下表所述配制缓冲液。
注意:应根据完整手册附录1.1中的说明,根据细胞类型优化Digitonin(洋地黄皂苷) 的用量。
缓冲液名称 | 组分 | 1 RXN | 8 RXN | 16 RXN | 保存 |
Wash Buffer | Pre-Wash Buffer | 1.8 mL | 14.4 mL | 28.8 mL | 室温,供第一天使用 |
25× Protease Inhibitor | 72 μL | 576 μL | 1.15 mL |
1M Spermidine | 0.9 μL | 7.2 μL | 14.4 μL |
Cell Permeabilization Buffer | Wash Buffer | 1.4 mL | 11.2 mL | 22.4 mL | 4℃,供第2天使用 |
5% Digitonin | 2.8 μL | 22.4 μL | 44.8 μL |
Antibody Buffer | Cell Perm. Buffer | 100 μL | 800 μL | 1.6 mL | 冰上,供第1天使用 |
0.5M EDTA | 0.4 μL | 3.2 μL | 6.4 μL |
注意:以下流程皆按单个样本计算,请根据实际样本数量等比例配制
。
第二部分:ConA磁珠活化(约30分钟)
2. 轻轻重悬ConA磁珠,取11 µL至1.5 mL离心管中。
3. 将离心管放在磁力架上,使溶液澄清;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。
4. 从磁力架上取下离心管。立即加入100 μL冷的Bead Activation Buffer,并用移液器将磁珠充分重悬。将离心管放回磁力架,使溶液澄清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;此步骤重复一次。
5. 加入11 µL冷的Bead Activation Buffer重悬磁珠。
6. 按照10 µL/管的量,将磁珠等分到8联排管中;置于冰上。
第三部分:细胞与活化磁珠结合(约30分钟)
7. 计数起始细胞并确认其完整性和活力。每样本使用500,000个细胞(可多加10%)。
8. 室温下以600×g的转速离心3分钟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。
9. 用100 µL的Wash Buffer重悬细胞。室温下以600×g的转速离心3分钟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;此步骤重复一次。
10. 用105 µL的Wash Buffer重悬细胞。对制备好的细胞进行计数并检查其完整性。
11. 将 100 µL 细胞转移到含有10 µL 活化 ConA 磁珠的8联排管中。轻轻涡旋重悬,短暂快速离心,将磁珠收集到管底部。
12. 室温孵育10分钟,使细胞吸附到磁珠上。
13. 如果使用多通道移液器,请将试剂槽置于冰上,注入冷的Antibody Buffer。注意:一次取出并更换一条8联排管的缓冲液,以避免 ConA 磁珠变干和样品丢失。
14. 将离心管放在磁力架上,使溶液澄清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。保存10 µL上清液用于台盼蓝染色,以确定上清液中没有细胞(可依据完整手册附录1.2)。
15. 从磁力架上取下离心管。立即加入50µL冷的Antibody Buffer并用移液器吹吸重悬。取 10 µL重悬样品以确认细胞结合到了ConA磁珠上(可依据完整手册附录1.2)。
第四部分:抗体结合(约30min +过夜)
16. 瞬时离心K-MetStat Panel原液并用移液器吹吸混匀(切勿涡旋)。在指定用于H3K4me3和IgG对照抗体的反应中,加入2 µL K-MetStat Panel并涡旋混匀。注意:如果使用的细胞数少于500000个,请按照完整手册第16页的说明减少K-MetStat Panel的量。
17. 每个样品加入0.5 µg抗体。对于指定的对照反应,加入1µL IgG或H3K4me3对照抗体。轻轻涡旋混匀。
18. 在4ºC条件下,置于旋转混匀仪(nutator)上孵育过夜,管盖稍稍抬高。切勿翻转离心管。
第二天
第五部分:pAG-MNase结合(约40 min)
19. 将试剂槽放在冰上,注入冷的Cell Perm. Buffer。
20. 将离心管从4℃条件下取出,瞬时离心收集液体。注意:磁珠过夜可能沉淀,属正常现象。
21. 将离心管置于磁力架上,使溶液澄清,去除上清液。
22. 将离心管保留在磁力架上。每管加入200µL冷的Cell Perm. Buffer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;此步骤重复一次。
23. 从磁力架上取下离心管。每管加入50µL冷的Cell Perm. Buffer,轻轻涡旋混匀。注意:磁珠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结块,可用移液器轻柔吹吸,使结块分散。
24. 每管加入2.5µL pAG-MNase。轻轻旋涡或用移液器吹吸,以重悬磁珠并使酶均匀分布。
25. 室温孵育10分钟。
26. 瞬时离心后,置于磁力架上,使溶液澄清,去除上清液。
27. 将离心管保留在磁力架上。每管加入200µL冷的Cell Perm. Buffer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;此步骤重复一次。
28. 从磁力架上取下离心管。每管加入50µL冷的Cell Perm. Buffer。用移液器轻轻吹吸混匀、分散团块。
第六部分:目标染色质片段化(约3小时)
29. 将离心管置于冰上。每管加入1 μL 100 mM的氯化钙,轻轻涡旋或用移液器吹吸均匀。
30. 将离心管(管盖略微抬高)放在旋转混匀仪上4ºC孵育 2 小时。
31. 制备终止液:取1µL E. coli Spike-in DNA与33µL Stop Buffer混合(单个反应用量)。轻轻旋涡混匀。注意:如果使用的细胞数少于500,000个,请按照完整手册附录2中的说明稀释E. coli Spike-in DNA。
32. 孵育结束后,向每个反应中加入34 μL终止液,轻轻旋涡混匀。
33. 将反应离心管置于37℃热循环仪中,孵育10分钟。
34. 瞬时离心后,置于磁力架上,使溶液澄清。将含有DNA富集产物的上清液转移到新的8联排管中。丢弃含有ConA磁珠的离心管。
第七部分:DNA纯化(约30分钟)
35. 用无水乙醇(EtOH)和分子生物学级别的水制备85%乙醇(EtOH)(现用现配)。
36. 重悬SPRIselect试剂(Beckman Coulter, Inc),向每个反应管中缓慢加入119 µL。
37. 轻轻旋涡混匀,瞬时离心以收集液体。室温孵育5分钟。
38. 将离心管放在磁力架上2-5分钟。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,不要用移液管吸头搅动磁珠。
39. 将离心管保留在磁力架上。每管加入 180 µL 85% EtOH,用移液器去除上清液;此步骤重复一次。
40. 瞬时离心,管盖朝内,使磁珠留在离心管一侧。将离心管放回磁力架上,去除残留的EtOH。
41. 从磁力架上取下离心管,打开管盖。室温风干磁珠2-3分钟或直到液体蒸发,但磁珠仍然呈现潮湿的哑光棕色。如果磁珠有裂纹或呈浅棕色,说明过于干燥。
42. 每管加入17 µL 0.1X TE buffer洗脱DNA。
43. 涡旋重悬磁珠,室温孵育2分钟。
44. 将离心管置于磁力架上2分钟。将15µL CUT&RUN DNA转移到新的8联排管中。
45. 使用Qubit荧光仪对1 μL DNA进行浓度测定。继续文库制备或将DNA保存在-20ºC。
关于预期结果,可参阅完整手册。切勿使用TapeStation/Bioanalyzer检测 CUT&RUN DNA。DNA的产量太低,无法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检测,而且在实验步骤的这一步也无法提供有用的信息。可等到文库制备后再检查片段分布。
EpiCypher的注册商标和知识产权可见链接:https://www.epicypher.com/intellectual-property/。
本文中的所有其他商标和商品均为其各自公司所有。
本文翻译自链接https://www.epicypher.com/content/documents/manuals/cut-and-run-kit-quick-card.pdf,如与原文有出入的地方,请以英文原文为准。
未经EpiCypher公司事先书面同意,本文件不得部分或全部复制。
关于EpiCypher公司:
EpiCypher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表观遗传学公司。从专有组蛋白肽阵列平台EpiGold™开始,EpiCypher开发了一系列同类产品。同时,EpiCypher是重组核小体制造和开发的全球领导者。利用其独有技术,不断增加产品库中高纯度修饰重组核小体(dNucs™)产品。dNuc™多样性的产品为破译组蛋白编码和加速药物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。
EpiCypher还将dNuc™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分析测定产品中,包括:SNAP-ChIP®Spike-in Controls(用于抗体分析和ChIP定量), EpiDyne®底物(用于染色质重塑和抑制剂筛选及开发),dCyher™测定(用于探究表观遗传蛋白质-组蛋白PTM结合相互作用)。最近,EpiCypher还推出了针对ChIC、CUT&RUN和CUT&Tag的高灵敏度表观基因组图谱CUTANA™分析。
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或相关产品,请联系EpiCypher中国授权代理商-欣博盛生物
全国服务热线: 4006-800-892 邮箱: market@neobioscience.com
深圳: 0755-26755892 北京: 010-88594029
上海: 021-34613729 广州: 020-87615159
代理品牌网站: www.neobioscience.com
自主品牌网站: www.neobioscience.net